放眼全球,数字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正在从三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国民经济发展态势:
其一,替代性:即因摩尔定律的存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价格持续快速下降,使得这些产品对于其他传统领域的产品会形成非常明显的替代,进而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其二,渗透性: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数字技术能够渗透至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在显著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推动着新产品的生产与新模式的诞生;
其三,协同性:数字技术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不仅能改善资源配置状况,还能增进要素间的协同性,进而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
也正因为如此,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把握新形势下的产业变革机遇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诚然,就我国而言,随着近些年互联网与各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工作方式已被彻底重塑,以电商、手游、外卖、短视频、直播、新零售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与之相应的,是全国近9亿网民每天都会在搜索引擎、社交媒介、电商平台上留下超乎想象的数据体量,而大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及企业资产,正在培育增长动能、辅助企业决策、驱动业务发展、降本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基于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平台,行业观察者们对于商业市场分析与宏观经济预测的基本范式也得以进化升级。
自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湖北为首的众多省份医用物资需求量激增,疫情防控的物质保障工作备受关注。依靠广泛组织复工复产与社会捐赠等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汉等城市的医用物资供给压力,但从全国层面看,仍有大面积地区的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以及护目镜等重点物资难以得到满足。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除去春节假期以及物资运送不及时等因素外,至少还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方面,受应急物资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孤岛”效应影响,市场信息无法快速精准地反馈到上游生产环节,导致生产企业不能真切地捕捉到各地的应急需求,从而形成市场供需的错配,而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遗失风险也不能得到较好把控;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柔性生产与转产的能力,仅有小部分自动化程度高、资金实力强的企业依托平台建设了医用物资生产线,大量潜在的产能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这些也暴露出我国产业端的数字化短板。
理论上讲,数字经济应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的内容,前者为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后者才是数字经济的最终目的,这便意味着后者要比前者更具意义。
必须承认,尽管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数字技术也比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相关企业的核心发展思路依然是面向C端,即追求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以互联网营销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推动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但在B端企业层面,绝大多数主体仍处于数字经济的感知阶段而非行动阶段,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尚未得到良好的构建,内部数据资源较为零散,外部数据融合度同样不高。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所限,其数字化转型步伐更为缓慢,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更加薄弱,进而导致他们连续管理能力欠佳、抗风险能力不足,而这些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整体进程。
换言之,若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所突破,我国产业数字化势必会迎来质的飞跃,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乃至国民经济的更高质量增长,都将因此而提速。
而今在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根据搜索大数据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调研结果显示,在各种弥补企业经营损失的方式中,有35.12%的中小企业主选择了“远程办公或尽量使用线上化”,其比例数值为各项最高(见下图)。主观意识的提升,加上国家政策引导与巨头的技术扶持,在前方等待中小企业的,可能真的不全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