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打标签,喜欢越多越好,以为标签越多,对用户的了解也就越深。理论上是没错,但从具体业务角度来看,不同标签的使用者,对标签的数量、维度要求也不同,而标签越多,维护花费的精力也就越多。如果标签体系对员工的价值不大,就算是组织层面进行约束,员工的维护意愿也不大。
因此,标签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标签的设定,根据品类的实际情况来定,以下是 4 大类标签维度:
1、社会标签
用户社会层面的基础信息。比如,地区、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生日、婚否……
2、消费标签
围绕用户消费展开的一系列标签,一般是手动打标。对于高客单的产品来说,这类标签非常重要,是了解痛点、针对性运营的关键所在。
比如,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频次、消费偏好(比如,汽车喜欢大空间还是驾驶感)、价格敏感程度、买过的产品(之前开什么车)、参与的促销活动……
3、行为标签
用户与企微、小程序之间产生的交互数据,需要通过一系列数据埋点来实现。比如:来源渠道、参与的活动、阅读的文章以及用户在小程序商城中产生的点击、收藏、加购物车、领优惠券、提交订单等一系列动作。
4、层级标签
层级标签,就是用户分层的层级,下面就开始聊用户分层。
二:用户分层
分层,是指将不同的标签维度进行汇总,站在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将用户划分成不同的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匹配不同的运营动作。
对于高客单的产品来说,用户分层一般从用户旅程(业务关键节点)进行拆分制定。
通用的层级划分为:
1、陌生用户(没产生过任何互动)
2、潜在用户(聊过几句、朋友圈点过赞,需求不明确)
3、意向用户(介绍过产品、报过价,用户需求明确)
4、下单用户、N次复购用户、超级用户(VIP、KOC)。
带入到具体业务场景中,拿汽车这类超低频、超高价的产品来举例,可以将用户分成咨询、试驾、付定、车主、KOC。
针对咨询的用户,他们对产品的认知度低,只是通过广告、朋友推荐了解,那么一线员工这时的动作是要督促他们尽快到店试车。
针对试驾的用户,他们已经体验了产品的价值,这时的动作就是用专业知识、荣誉权威打消用户下单顾虑,再通过促销、权益承诺、限时限量来让用户付定。
针对付定的用户,他是准车主,只不过还没拿到车,这时就要在等车的空窗期内,实时同步车辆交付进度,办理手续,陆续匹配车主活动。
针对车主,品牌方可以分享车辆使用技巧,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增进品牌与用户联系,定期提醒保养。
针对KOC,匹配对应的KOC权益,激励扶持他们生产用户故事,推动转介绍,每季/每年举办KOC专属活动,节日专属礼。
分层不能为了分而分,要考虑运营动作上的差异性,能够针对不同的分层提供具有差异性的运营动作,而不是仅仅是统计上的差异。比如,试驾1次跟试驾2次,是能够看出用户对车辆的意向度加深。
#KOC挖掘、培育
对于高客单、低频的产品来说,成交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是新的开始。通过对成交用户的重点运营,让其成为我们的KOC、超级用户,最终带来转介绍,像平均售价 43.3 万元的蔚来汽车,他们 60% 多的订单也都来自于转介绍。其价值有三类:
1、带来潜在用户
高客单产品有两大痛点:获客成本高企、用户转化难。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已经成交的用户,他们身边肯定会围绕着一大群有着相同需求的朋友,他们都是品牌的潜在用户。
2、解决信任转化问题
用户转化难,意味着用户不相信品牌,认为品牌满足不了其需求。但如果是熟人朋友推荐,且他们刚好也在使用,那么转化中最难的信任问题也迎刃而解。
3、自发替品牌发声
品牌要传递价值、信息,依靠硬广输出远远不及用户自发声来得贴近用户。在舆论场中,用户发声与品牌发声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KOC挖掘培育的前提是产品口碑。口碑是用户在使用产品、体验服务的过程中,用得好、用得爽,自然形成的。产品不好,用户不骂你就不错了,凭什么还当你的KOC。
除了产品本身,基于产品延伸的超预期服务,也能够产生好口碑。
比如,购买产品后能成为品牌的VIP,享受品牌提供的权益。像蔚来,买了他们的车后,相当于获得了一张入场劵,能每周免费参加品牌在当地门店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机票、包住宿参加年度活动;在生日、节假日、纪念日享受到品牌的小惊喜关怀……
KOC的挖掘,根据业务的进展情况两步走。
1.0 起步阶段:
品牌在私域中刚建 KOC 体系时,因用户量少、体系不完善,并不建议设定硬划分指标。员工通过 1 对 1 私聊、社群中挖掘发现那些认可品牌,并愿意积极分享的用户,他们便是我们的 KOC 。在有需求时,可邀请其在社群、其他平台发表内容,替品牌发声。
2.0 稳定阶段:
对KOC进行精细化运营,针对不同用户的擅长能力点,划分成不同类型的KOC。比如内容达人、体验达人、共创达人……
KOC的招募/使用,可由具体事件驱动,比如针对内容创作发起一场活动,积极报名且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便是品牌的内容达人;比如邀请KOC以文字或直播的形式分享使用体验、用户故事……
KOC的激励政策以荣誉、特权为主,强调专属感。
1、身份象征
当用户满足KOC的标准时,由KOC专属服务官颁发身份,并颁发品牌CEO、高管亲笔感谢信或身份认证书/奖杯,同时邀请进入到KOC专属群。
日常也可颁发象征KOC身份的专属物品:勋章、衣服、背包、笔记本、笔……
2、专属特权
只有KOC才能享受到的特权,要与一般用户做区分。
比如,低于一般用户的专属折扣价;终身售后;节日定制礼;线下沙龙活动;线上圆桌会交流、专属大会门票……
#拓展品类,提升品牌复购
当单一产品的复购频次低时,需要品牌拓展品类,提升用户在品牌复购总频次。
在拓展品类前,需要先 1 对 1 与已购用户做访谈,了解其对品牌、现有品类的认知,以及相应的品类需求。针对开发,有的放矢。
新品类要符合品牌的定位、调性,且有一定关联性。卖车的,去卖饮料肯定不行。
品类的拓展,可以从用户购买产品前、后的需求进行入手。用户购买产品前,需要购买什么;用户购买产品后,需要购买什么。
以上就是高客单、低复购品类的私域打法——以1对1顾问式服务为前提;用户标签分层、KOC挖掘培育、品类拓展提升品牌复购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