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36亿押金难退:裁员,欠债,老板玩失踪
11月23日下午,想尽一切办法挽留用户的ofo再次祭出新招。试图退押金的用户只要稍不留意,就可能被诱导“一键升级”为网贷平台PPmoney的新用户,99元押金将被锁定30天,享受8%+8%利率的“新手福利项目”,还可以永久免押金骑车。
可用户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在变相拖延退还押金。舆论不断发酵,PPmoney很快宣布下线了这一“正常的异业合作”。
随着裁员欠薪、资金链断裂、“人去楼空”等负面传闻甚嚣尘上,恐慌开始在ofo 36亿元押金的主人当中蔓延。他们在消费者服务平台投诉,打上百个客服电话,在ofo官方微博的评论区催促“还钱”,试图在偌大的共享单车帝国彻底倒塌前拿回自己的99元或199元。
曾经铺遍全国大街小巷的ofo小黄车,这次真的要黄了?
最后的风光时刻
时针拨回两年前,如今缺钱的ofo走上巅峰,凭借的正是资本的全力推动。
戴威给ofo早期投资人朱啸虎画过一张大饼:如果未来所有从地铁公交下来的乘客都用ofo自行车做短途接驳,使用频率可能有几亿次,市场比打车大10倍。朱啸虎算了笔账,如果一块钱一单,一年就是300亿到600亿元的收入。
戴威后来回忆道,朱啸虎“当时眼里就放出了光”。
去年前半年,ofo融资10亿美元。在巨额资本的推动下,这个曾经小而美的校园项目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
最辉煌的时候,ofo在全国投放了2300万辆单车,单日订单超过3200万份,与另一行业巨头摩拜瓜分共享单车90%的市场份额。早在去年1月,戴威就宣布ofo的单车产能达到竞争对手的10倍以上,为ofo迅速布局全国提供了保障。
而这一切,离不开背后的免费骑、一月卡等补贴大战。有投资高层透露,ofo去年6月宣布获得的7亿美元E轮融资实际上只有6亿美元,而且不到两个月就被烧光。据ofo内部员工透露,去年上半年ofo市场部一度非常骄傲,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办活动,ofo提供单车,对方提出要付钱,ofo负责人的态度是“给我钱是看不起我吗”。
那是共享单车最后的风光时刻。
“有多少烧多少,这种项目是几年一遇的机遇。”小蓝单车前CEO李刚曾公开宣称。但从去年6月开始,这家初创企业“仿佛受了诅咒”——他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称赞,却没有换回一分钱资金。
烧钱速度烧光了资本的热情。2017年下半年,泡沫开始破裂,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相继倒闭。ofo也没有等来期待已久的10亿美元融资,软银在去年9月完成了对ofo的投资尽调,最终决定放弃。一名接近ofo的从业人员告诉市界,戴威从B轮融资起就不曾主动找过投资,都是资方找上门来,但风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变。
随着融资日益困难,许多共享单车企业打起了押金的主意, ofo也不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到2017年12月,ofo账面包括押金在内的可用现金仅剩3.5亿元,还将30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摩拜也挪用了40亿元押金。两家公司均未正面回应。
那时的ofo,资金问题已开始暴露。AI财经社当时报道称,阿里巴巴对ofo的投资因股东滴滴一直拒绝签字而长期搁浅。也是在那个月,朱啸虎将ofo的股份全部卖给了阿里巴巴,据称套现30多亿美元悄悄离场。
尽管没钱,去年的ofo年会还是办得极为热闹。戴威亲自为10名优秀员工颁发了证书,还分别“犒劳”他们牧马人汽车、期权和额外4个月的工资奖励。
那是ofo最后的热闹。从那以后,这个曾风头无两的独角兽,便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下坡路。
“胳膊拧不过大腿”
曾不止一次地有人感到遗憾,如果当初选择与摩拜合并,ofo也许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但至少在当时,无人能预知后事。
从去年9月开始,曾经宣称要“3个月结束战争”的朱啸虎就转了口风。他开始明里暗里撮合ofo和摩拜,认为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经达到饱和,两家企业共同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要想实现盈利,“唯有合并才有出路”。
据36氪报道,滴滴在去年年末提出了合并方案,由程维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摩拜联合创始人王晓峰任CEO,ofo的创始团队则要出局。当时几乎所有股东都支持合并,只有戴威对此激烈反对,多次在谈判中强调方案对ofo不公平。甚至有股东指责戴威把自己的权益凌驾于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
有接近戴威的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戴威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希望掌控局面,独立发展。“当你赶上了这滔滔洪流,一旦放弃再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就很难了。”该投资人说。
2017年11月,在ofo担任执行总裁的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等人被踢出了ofo。据报道,戴威当时冲着电话那头的付强发怒:“滴滴的人都给我离开ofo!”
去年12月,最终离开谈判桌的戴威公开回应:“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作口头禅的戴威拒绝“抱大腿”,试图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但用王晓峰的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今年4月,摩拜以27亿美元的身价投入了美团的怀抱,如今改名哈啰出行的哈罗单车则早已走进阿里的庇佑,只剩下ofo还没找到归宿。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套现离场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总结道。摩拜服软后,几乎没有人相信ofo能独立活下去。
过去半年多以来,虽然ofo方面屡次出面斩钉截铁地辟谣,但关于ofo将要“卖身”滴滴的传闻传言早已铺天盖地。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还有内部人士透露,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双方均未置评。5月,戴威在公司内部的百人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表态,ofo要保持独立,他绝不会让步,员工“如果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6月,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回应,称被收购一事“纯属无稽之谈”。
但据36氪报道,ofo和滴滴在7月就收购一事有过多次接触,只不过价格没谈拢,“滴滴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当时收购一度已接近尾声,万事俱备,只差签字,连联合创始人都觉得“可能马上就要尘埃落定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戴威到今年六七月已经同意了滴滴的方案,放弃独立发展,同意交出ofo的控制权。但滴滴以ofo资产质量太差为由,推翻了此前协议。8月,滴滴再次提出了完全接管ofo的新方案,但很快又因“未通过董事会批准”自我否定。
进入8月,ofo作价20亿美元的“卖身”滴滴的消息两度引发舆论热议。但与以往模棱两可的“不予置评”不同,但滴滴和ofo以前所未有的明确态度双双发表声明澄清,称这一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假的。”于信再次在朋友圈写道,“终局?还早。”
这个斩钉截铁的回应,似乎为流传已久的“卖身”流言画上了句点。但ofo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迎来新的生机。
“它可能真的没钱了”
悲观的猜测已持续数月,被ofo极力试图掩盖的艰难局面,也一点一点地被挖了出来。
今年6月,ofo将运维人员从1.2万人缩减至9000人,总部员工比例降至50%。当时戴威没有露面,是于信给出了一个不太有说服力的解释:“这并非裁员,而是重新梳理团队。”
但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从那以后,ofo一直在裁员,逐步将总部人员缩减至300人以内。一名前ofo员工表示,8月20日在职员工收到的消息,是“质量团队留5人,锁采购留3人,车采购留1人,海外供应链团队解散,物联网团队留四五人”。有员工每周一去公司,都会在钉钉上问关系好的同事还在不在。
9月底,有媒体曝出ofo北京总部已人去楼空,现场一片狼藉,还贴着搬迁告示。尽管ofo回应称这是因为租约到期,公司还在正常办公。但AI财经社记者当时实地探访时发现,总部的办公区已经从4层缩减到了两层,其中一层的大门内放有摆满奖牌的大架子,附近的工位上却员工寥寥。
11月初,ofo北京总部离开了因入驻过新浪、百度等多家公司而被视为“风水宝地”的理想国际大厦,搬到了原本是ofo海外部门和北京分公司所在地的互联网金融中心。
最近,ofo郑州和南京办公室近期又被曝“人去楼空”,虽然墙上还有ofo字样,但办公室内空无一人,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ofo郑州城市经理李某表示已经从ofo郑州公司离职。ofo方面对外回应称,公司租约到期,搬往其他地方办公,运营一切正常。
空工位越来越多,散伙饭越吃越勤,曾经风光无限的昔日独角兽颓势难掩。尽管ofo一再对外解释公司不存在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但坏消息还是接踵而至。
8月31日,凤凰自行车因被拖欠6815万货款,将ofo一纸诉状送上了法庭。曾计划向凤凰自行车采购至少500万辆单车的ofo,只完成了不到40%的订单,还拖欠大量货款。当初在全国大小城市铺下的小黄车,有相当一部分被锁进“单车坟场”,留下数以吨计的废铁,5元一辆都没人要。9月初,百世物流为索要货物运输款,也将ofo告上了法庭。
有物流商表示,从2017年9月、10月开始,ofo的回款速度就慢了很多,与物流公司、生产商、维修厂之间均有欠款,金额达上亿元。理想国际大厦的保安此前透露,ofo供应商来催账的现象并不稀奇,还有催款人在大楼前拉横幅甚至报警。与ofo私下展开秘密谈判的云鸟物流内部人士告诉财经网:“与ofo的谈判非常吃力,它可能真的没钱了,谈判只能慢慢推进。”
10月31日下午,一家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方案的消息,再度将ofo推上了风口浪尖。ofo发布声明表示,这一说法是无稽之谈,ofo仍在保持独立运营,各项业务推进正常且有序。但种种迹象,已经让人们不愿再对这家公司寄予期望。
小黄车真的要黄了吗?所有人都在等戴威摊牌,可他似乎“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之外。
“ofo终究跌落神坛”
因为戴威平日里并不高调,人们无从揣测他究竟“消失”了多长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过去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公开讲话,已经停了好几个月。
10月22日,戴威不再担任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同时退出公司董事会,由前5号员工之一陈正江接任。尽管ofo在官方声明中宣布戴威还是实际控制人,但这一消息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戴威是否已经出局。
时隔近一个月,11月14日,久未现身的戴威突然出现在ofo新办公室内,并召开了一场一个半小时的内部会议。他的回归异常低调,公关部员工在前台严阵以待,公司每个门都有保安把守,甚至有的员工也不知道此事。
戴威在内部会议上坦承,之前几个月的消失是在逃避。他在三四个月前曾想过放弃,想着要不要干脆倒闭,承认自己失败,因为“确实没钱了,不想管了”。但10月回来后发现公司居然还活着,“就觉得不能再逃避了”。
“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他丢下了一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话,并未透露ofo是否已拿到融资。有内部员工告诉AI财经社:“戴老板看起来精神状态不错,他要重振旗鼓了。”
但外界对ofo的现状显然没那么乐观。
今年6月,有消息称ofo挪用用户押金或许已超百亿,押金余额仅剩35亿左右,并欠款15亿。尽管ofo坚称没有挪用押金,但用户还是发现,退押金越来越难了。
退押金的通道,藏在ofo小黄车App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只有一行很容易被忽略的灰色小字。如果用户试图申请退押金,App会通过赠送优惠券、诱导用户将押金转为余额、年卡或网贷平台资金等方式百般“挽留”。有用户申请退款成功20多天后,仍然没能拿回这笔钱。这些举动,被网友斥为“吃相很难看”。
“我们退押金一切正常。你说的这个情况(退押金难)没有的事儿。”ofo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ofo规定15个工作日可以退押金,一般情况下提出申请15个工作日后都能退,有些用户反馈说退不了,其实是因为没到时间期限,所以“可能有些用户比较着急”。另一名ofo公关人员则解释称,退押金时间有所延长,是由于近期更新办公地址,ofo部分服务器需要进行短时迁移。
今年6月,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除了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和厦门意外,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这被外界解读为ofo资金紧张的表现之一。
8月,ofo宣布在APP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用户在开锁骑车前得先看5秒钟的视频广告。车筐、车把、车座、后轮三角板,也成了明码标价的广告位。这一举动,被网友评价为“饥不择食”“想钱想疯了”。
11月19日,一篇题为“一个长期喝蜂蜜的人,竟然变成了这样?”的文章出现在ofo小黄车的官方服务号上,令人大跌眼镜。文章的主人公“花嫂”是一名此前曾被媒体曝光涉嫌诈骗的养蜂人,文章结尾是一张动态二维码,可以加“花嫂”为好友。
这篇疑似广告的文章让用户再次质疑ofo资金紧张,甚至有自媒体感慨,“估值百亿的ofo终究跌落神坛”。对此,ofo内部人员向AI财经社回应称,“那只是一篇正常的公众号文章而已。”目前,这篇文章已被删除。
次日下午,职人社创始人黄海均在微信群中发出消息,称 ofo拖欠职人社6.5万元招聘费用,因无钱支付,希望将这一项费用折算成ofo平台的广告费,他打算将这项权益9折转让出去。他还将聊天截图发到了朋友圈,希望朋友“动动手指”帮忙。
从种种病急乱投医的举动中,不难看出ofo亟欲变现的迫切。面对越来越多的“恶意抹黑”,ofo的回应显得越来越勉强和力不从心。
10月22日,针对近日网络上“集中出现”的又一波“针对ofo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意攻击和集中抹黑”,ofo以官方声明的方式给出了回应。
声明称,部分媒体在未经查证的情况下,“恶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将ofo正常更换办公地点的举措,诽谤夸大为“ofo撤出当地市场”,“人为制造社会恐慌,煽动用户不良情绪”,还承诺ofo目前在各个城市均保持正常的业务运营,从未、也绝不会放弃地方城市市场。但这样的声明,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
戴威手里的牌越来越少了,ofo的命运仍然悬而未决。没有人知道,ofo的末路狂奔何时将走到终点。
·END·
来源:AI财经社,作者: 李依蔓。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赞立场。
推荐经营方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获取
- 1000+最佳实践
- 500+行业社群
- 50+行业专家问诊
- 全国30+场增长大会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