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鲜O2O领域,有一个专业词汇被广泛提及,那就是前置仓。对于生鲜这种用户对产品新鲜程度、配送速度、价格与质量等都有较高要求的产品来说,前置仓的存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一环。
前置仓是指在距离门店最近、最前置的位置布置中转仓,与中心仓、城市仓等遥相呼应,成为打通To B,To C终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前置仓的合理化配置,也将决定了物流路径的长短,仓储及物流成本,以及触及终端市场的配送速度。
这就意味着,不论是菜市场,还是生产基地,只需要对门店进行供货,这将极大地缩短配送路径和成本。只是,疫情趋稳,消费者重新回到菜市场、超市,生鲜电商该如何实现破局?于斌认为,决定生鲜电商平台竞争力的,更在于其技术能力、服务范围及运营模式。
纵观目前市面的生鲜类平台,模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却各有优劣。
最主流的当然是那种自建平台、前置仓库、物流体系的生鲜类O2O平台了,例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就属于此类。由于这种模式投入较大,而且中间所有的操作环节相对较重,在入局者最多的那段时间,也是阵亡名单最长的那段时间。留下来的,自然就是资本力量比较雄厚,用户量级较大的平台了。
其次,就是以河马鲜生、京东生鲜等为代表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店方式了。该模式较为适合有一定资金实力,能快速铺开摊子的大型平台。因此,阿里巴巴率先入局,也是其尝试新零售模式的开端,更是在生鲜电商O2O模式上砸下重金的一次试水。
不过,这种模式最大的挑战在于,由于严重依赖线下,需要在实体体验店的选址、运营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由于其运营依赖周边社区,需要进行重度的线下运营,比较容易受到周边商场、超市的竞争影响。
再次,也有一些生鲜类电商平台,也是线上销售,但是线下主要依托于社区。将社区作为配送点,例如我你您社区团购就是这种模式。与平台官方自营、加盟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这类平台,往往是通过发展分销员、代购商的方式,建立社区营销网络,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完成线上销售。还有的生鲜类电商平台,会直接放置线下自提柜,减少顾客等待,同时也避免二次物流带来的浪费。但是,相比较而言,自营店面进社区的方式,更加具有竞争力,例如钱大妈就是一个典型。
其不足在于,由于所有的交流都是在线完成,因此对于储存条件不一的生鲜类产品,无法差异化的保存,而且,往往需要顾客提前下单,次日才能拿到商品。
最后,也有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直接与线下实体店合作的形式,建立订货平台,并不断的接入实体店,进行招商引资。同样可以完成线上销售,线下交付取件的模式。只是,由于这类电商平台对于线下实体店控制力较弱,容易造成服务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一致、对顾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可能不幸会沦为线下实体店的背锅侠。
虽然互联网在传统生鲜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上,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用户体验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运营成本也大幅降低。但是基于C端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对生鲜产品品质、配送及时性及服务水平的超高标准要求,精细化运营才是平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因此,除了迎合新零售的时代发展趋势,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外,各家生鲜电商平台也在进行相应的“模式创新”。今年,一些农产品直销的方式,也逐渐迎合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型模式,不断的走向用户端,并最终落地。
只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少人又重新回到菜市场买菜,这一变化直接体现生鲜外卖的订单量逐步下滑,也让生鲜平台及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焦虑不已。
生鲜电商订单量下滑,不只是王师傅的个人感受。在上海浦东云山路叮咚买菜的一处前置仓,站长张涛说,该站点每天的配送量已从疫情期间高峰的1800多单,回落到目前的1200单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