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再下沉的群体也能自由创作。
微信的目标还是那么美好,只是庞大的体量和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容不得它去追求理想了。
以公众号“在看”功能为开端,私域流量进一步走向公域流量,社交产品凸显社区属性,视频号的创作主力依然是那批专业的。
一面将视频号提升到与朋友圈同等的权重,一面又推出订阅号“随便看看”的视频专区,生活分享与垂直内容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于一个日活10亿的庞然大物来说,微信任何一个举动都会牵一发而动互联网全身。
你可以说它克制、受限,也可以说它天真、不现实,但是放眼目前国内所有互联网产品,除了微信,也没有人有真正的资本谈“人人皆品牌”。
承认这个事实是无奈的。
1 不现实的纯UGC
微信或许更无奈,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每一步都走“歪”。
早年,微信首选语音消息,鼓励大家发图片,结果真正受惠的是文字创作者。
后来,媒介升级,微信打开视频通道,不出意外,真正受惠的还是专业团队。
已经流程化运作的短视频MCN没有理由放过微信这个巨大的流量池,只是视频号的商业模式还有待探索。
打从视频号诞生的那一刻起,大家的关注点就逐渐集中到了变现、商业化上面,这也意味着留给UGC的空间并不多。
拿风头正盛的B站来说,它在走向商业化后,UGC的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人下意识地去思考如何能让观众投更多的币。
表面上,微信坚实的用户基础可以轻易满足其商业化的目的,然而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微信多数时候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根源之一就在于微信的初心只是想当通讯工具,将个体联系到一起。
社交产品是人的集合,而社区产品是内容的集合。微信视频号要做的就是在社交产品的基础上,打造社区内容。
社区产品一定会具有社交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社交本身。社交是工具思维,社区才是商业思维。
逆向思考一下,倘若B站是先进行了商业化,再进行UGC的改造,结果会如何呢?
答案是B站将失去强粘性的粉丝群体。
社区是一个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养成系产品,直接跳过培养过程,走向商业,最后要么是为PGC开路,要么是失去固定用户。
微信一直都不想把“商业”二字放到自己的版图扉页,寄希望于提供平台,让用户自由生长出自己的商业模式。
于是,微商成为了大赢家。
回顾公众号的演变历程,会发现它的社区生态发育极为缓慢,直到近期才接入话题标签、相似推荐等功能,评论区还不对新号开放。
但凡微信公众号的社区生态可以早两年完备,现在也不会面临如此迷茫的局面。
“看一看”和“随便看看”的出现终结了这种佛系发展,只是视频号带着UGC的使命来到世上,一头却扎进另一个商业生态。
所有人都在盯着微信的每个小动作,盘算着如何牟利。这种时候,微信仍不断强调机会均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UGC和社区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怎么说都有道理,但就是不能把他们分开来说。
就目前情况言说,微信视频号并不具备UGC和社区的强关联性,它有社区的雏形,有社交的基因,没有UGC的生长环境。
在公众号走向专业化、高门槛的那一刻起,微信就应该料到,开放视频闸门首先蜂拥而入的一定是专业团队,如公众号作者、微商和抖快KOL。
先来者势必占尽先发优势,这一点已经被多数短视频APP所验证。
2 视频号最像谁
视频号选择在短视频市场趋于成熟的时候出场,不少人解读此举是迫于压力。
看起来,抖快拼命攫取的用户时间,本该属于微信。
对手当然不只有抖快,以视频号目前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几乎能找到市面上所有中短视频APP的影子。
视频下方一直滑动的评论,甚至让人瞬间回到电视机时代。单列半沉浸式的浏览为社交开辟了足够多的空间,#话题#的存在又很难不让人想起微博。
以前,它与微博之间差了一个热搜,看一看的“热点广场”上线后,这种差距进一步变小。如果把订阅号入口处“随便看看”的内容算进来,双列选择的模式则会让用户有种进入B站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