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贤:所以,你觉得视频号的机会点一个是直播,另一个是好友关系,还有其他的吗?对于运营社这种做垂直领域的内容的创作者,跟美食、健康和民生这些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在视频号中机会大吗?
我前两天跟腾讯的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的视频号有 4000 多播放量,很牛了。我就觉得很受打击,这播放量也太少了,是不是机会并没有很明显呢?
金叶宸:我觉得,一定有人可以在视频号这个领域做得很好。我之前有一个做 MCN 的朋友,他有一个视频被播放了 4 亿次。
不过,因为微信用户很多,所以头尾部数字会离散很大。但是,如果把视频号当朋友圈来对待的话,如果你一共只有 5000 好友,但有 4000 个人看过你朋友圈,那确实是个挺厉害的事了。
甚至这年头写篇公众号文章,能有一两万的阅读量就很了不起了,想要到 10万+ 需要一个很大的事件。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流量」,而应该是看「关系链」,我觉得大家很容易忽略关系链本身的价值。
大家在网络上很喜欢用数字来衡量问题,但其实「网络节点」的分布和价值,都是不均匀的:
有的人,天然就有更强的“表达欲”或者“表达能力”;
或者由于特定原因,有的人拥有更大的信息量,总是能在某个领域和大家有信息差,这样的人天然就更容易生产内容。
甚至,有人就是长得好看,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 —— 不用讲话,就有人看他。
另外一方面,是网络价节点价值的不均匀。
前天,我在直播的时候,我们刚刚聊到沐瞳科技,这家公司 CEO Justin 就进了直播间,这家公司最近刚刚被字节收购,我们还跟他八卦了几句。
一样是观众,Justin 的价值和其他人价值是均匀的吗?从网络节点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或者这个节点所能提供的商业价值来说,肯定是不均匀的。
所以哪怕一个直播间里面只有 400 人,但是这些人可能大部分都是运营的从业者,那对于运营社而言,它的价值,肯定要比中老年旅游群价值大一点。
小贤:还有一个问题,企业和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做视频号,有没有什么契机呢?还是说,现在就先做了再说,因为大家都在做?
金叶宸:我觉得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能做就做,不要想那么多。如果你不会做,做不来或者没有能力,那就没办法;很多事情等你恍然大悟,这个时代就过去了。
比如 2015 年还是 2016 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从字节跳动离职,当时他考虑是要卖掉字节跳动的老股,还是再买入一些别人出的股份,当时的价格是 150 元一股。
我当时还说,这有点贵,你可以考虑卖掉,还好他没听我的。为什么?等到抖音出来的时候,现在 1500、2000 都买不到了。时间不等你。
所以,不一定要想明白了再去做。张一鸣刚开始孵化抖音的时候,也未必想到抖音一定会成功。
而且,微信有那么大流量的生态,全中国有 9.89 亿互联网用户都用这个产品,其中有 3 亿在使用视频号的功能,可能其中还有将近 2 亿人在使用直播这个功能,一个视频号的流量,比整个 B站都大。
现在,让你去做 B站,你做不做?不一定。但是,视频号有 4 个 B站那么大,你做不做?这么一算,你就发现,其实没什么犹豫的了。
何况,它还比 B站更私域,人和人的连接更强壮。所以,现在但凡有能力做的人,都开始搞视频号了。
小贤: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自媒体吐槽,微信对我们的照顾太少了,让我们野蛮成长,也不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服务。
金老师也在跟潘乱《聊聊 B站二次上市》中提到,B站之前给头部百万以上的 UP 主的不仅是金钱的支持,还会有「政策扶持」,只要肯直播就给你配 2 个运营,专门研究怎么把直播做好,想办法让你挣到钱。
金叶宸:当然,B站配两个运营是头几年的事情了,现在可能你有 100 万粉也不一定配两个运营了。
当时有这么个政策,背景是前几年 B站直播刚起步,做头部孵化的时候特别难。因为,直播的内容跟视频内容其实差别很大,而且没有 NG,也没有剪辑。
要让完全没有做过直播的 up主去做直播这件事情,是很费劲的。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 up主魅力很大,其实是因为他对内容做了一些处理,到了直播间,他可能就没有同样的那种能力了。
比如说,半佛老师的现场就没有他的视频好看,没有那么高密度的梗,因为那些梗都是提前写好的。
所以,B站才要配运营,帮助 up主把能力提升起来。
除了做服务,另外一个原因是,运营也需要接触头部 up主的直播间,了解直播的时候用户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
因为,有些东西是数据反馈不出来的,还是得在直播间里「跟播」,也就是跟 up主一起接触真正的 B站用户,这个是一个蛮独特的机会,所以也不能完全把它定义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