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采访两家咖啡店的老板,我总结了他们的7点经验,或许可以作为三四线城市开店的参考:
1. 小白友好,把咖啡的科普做到位
在三四线城市开咖啡馆,咖啡要更“平易近人”。

当地人对咖啡的了解可能不多,开店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养店期,逐步培养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
啡启咖啡的名字含义是“开启当地咖啡生活”。门店开业初期,店员会在客座区摆放咖啡相关的科普,大众点评有顾客评价,“每一处眼睛能扫到的地方,都有为了咖啡小白准备的提示语。”
为消费者科普咖啡、让消费者更懂咖啡,在三四线市场至关重要。消费者在提示下,品尝一杯咖啡最好的风味,就更容易成为门店的“固定客群”。
2. 小城市更重人情,“亲切感”能收获粉丝
小城市开店,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在HEY咖啡,不少消费者都知道“老板是江苏人,为老板娘来到云南开店”的故事。店内菜单是老板娘手写的,十分详细、厚厚一本,有的地方还有钢笔墨水没干被蹭的痕迹。

每天开门、闭店,或者休息,老板都会在朋友圈告知大家,语气像是老朋友,让消费者感到十分亲切。
啡启的老板亮哥在品牌创立初期想要建立一个“有脾气的老板”的形象,甚至有时会“犀利”回复差评,亮哥说,他想“打造一个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喜欢的人会更喜欢,不喜欢的我也不想刻意讨好。”
这样看似“不完美”的小细节,让人觉得更真实、有亲切感,在小城市更容易收获属于自己的粉丝。
3. 招人难,就把每一个人都培训到位
三四线,招咖啡师是个难题。
HEY咖啡的老板徐先生告诉我,当地员工招聘十分困难,店员一直都很少。
啡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但亮哥说,店员少也有好处:方便培训。
啡启咖啡的slogan是:每一杯都由职业咖啡师制作。

一群员工可能很难培训,但一两个员工,就可以把培训做得很到位。亮哥本人是IBS(意大利咖啡师学校)的导师,会经常培训店员,精简产品、优化流程,虽然店员少,也同样能保证出品效率。
4. 找到自己的爆款,更容易口口相传
在小范围的区域里,找到自己有辨识度的爆款,能快速打开市场。
HEY咖啡的产品几乎全部是创意咖啡,其中,海盐冰咖是店内的爆款,这款产品的复购率很高,在大众点评上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海盐冰咖的好评。
早期消费者不习惯咖啡的味道,徐老板就通过水果、牛奶等大众口味和咖啡做“嫁接”,并每月设计一款新产品让消费者试喝,反馈比较好就会上架开卖,产品时常让人眼前一亮。
小城市的熟人社会里,一款好产品更容易口口相传。
5. 注重外摆区,营造悠闲社交的氛围
三线城市的生活相对悠闲、放松,喝咖啡的需求就由“提神醒脑”、“喝咖啡续命”转换为社交场景的需求。
HEY咖啡在门店外设有外摆区,外摆区正对着公园。

设想一下,悠闲的午后,你坐在公园对面喝着咖啡,吹着徐徐的凉风,树叶沙沙响,邻居们自在地散步,无疑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这片外摆区也就成为了更受青睐的位置。
啡启的一家门店外也设有外摆区,这片外摆区是专为抽烟的顾客设计的。想要抽着烟喝咖啡,可以坐在室外,既保证了店内的空气清新,也满足了前来聊天、应酬的顾客需求。
6. 重视微信群维护,上新、活动随时告知
小城市自然流量少,建微信群就更重要。HEY咖啡和啡启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粉丝群、会员群。
HEY咖啡已经有两三个粉丝群,粉丝总数有1000多人。
每天开门闭店、新品上新,徐先生都会在微信群告知大家,他说,看到群消息来尝鲜的老顾客很多,粉丝群响应力很高。
亮哥在啡启创立初期看了很多商业案例,决定做私域流量,找了一些当地调性相符的公众号做宣传,建立微信群,加入微信群可以享受折扣,吸引了消费者加入。
微信群平时会闲聊,也会做抽奖、优惠券活动,活跃气氛,保持微信群活跃度。
7. 及时转型,船小好调头
徐老板告诉我,HEY咖啡正在准备第二家店的开业,HEY咖啡的产品定位是比较偏向茶饮的,有消费者反映想要配合饮品吃三明治一类的餐食,所以第二家店就打算开始卖简餐、面包等无油烟的餐食。
和HEY咖啡不同的是,啡启在创业前期销售吃食、茶饮,吸引来很多客群,后来,亮哥想要给自己的品牌更准确的定位,就砍掉了这些产品。
而且,随着啡启规模扩大、门店增多,大度、随和更适合大店形象,“有脾气的老板”人设也逐渐淡出。
无论是增加或是减少产品种类,都是面向消费者的一种品牌升级、转型,及时做出改变,才能更加成熟,做更典型的地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