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重点:国家最近宣布了一项3000亿元的巨额补贴计划,旨在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接下来的三个月,将直接惠及家电市场,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立享八折。
比如: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销售价格5%的补贴。
换言之,平均每个消费者都能享受到高达1.6万元的优惠力度。这次补贴的规模之大,力度之强,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家电下乡政策——当年家电下乡,4年花掉1500亿。
第二件事,中产不赚钱,大家手头都紧张,而且短期内看不到什么好转的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行业都在走下坡路。比如这段时间不少公司发财报,这个财报季,中产品牌全线崩溃:
- 万豪:大中华区的每可供出租房间的平均收入同比下滑了4.2%;
- 星巴克: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显示,营收为91.06亿美元,同比下降0.62%,归母净利润10.55亿美元,同比下降7.61%。
- 宝洁:2024财年,宝洁大中华区的有机销售额同比下降了9% 。
- 百胜中国:经营利润同比下降10%
- LVMH:营业利润107亿欧元,下跌8%,净利润73亿欧元,大跌14%。
不过,也有少数行业趁着这个变化(如入局AI的)逆风翻盘,让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树挪死,人挪活。一个赚钱的行业,哪怕是一般人也能赚到钱。所以,找那些有前景的行业赚钱,这才是王道。而今天要聊的三个行业,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产物,不仅生逢其时还非常赚钱。尤其是第三个行业,非常适合资金不多,但又想搞钱的生意,一定要看到最后。
能够让人发泄情绪的行业,正在成为更多消费的选择
在当今这个以强感官刺激为卖点的娱乐行业中,无论是短剧直播PK、特色陪玩,还是越做越极端的密室逃脱,其实都是在满足人们情绪宣泄的需求。
为什么这些行业能火呢?因为现在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一种情绪持续压抑的状态中。
人们在这种状态下,特别渴望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
然而,我们的主流文化一直强调压抑和内敛,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一种能让自己释放情绪但又不显得过于疯狂的方式。
谁能够提供足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人们有理由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谁就能赚到他们的钱。
比如,为什么大家喜欢在海底捞过生日?真的只是因为那首生日歌唱得好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那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的机会。
而这些为顾客提供「情绪价值」的元素,正在成为商家的流量密码。就像前段时间,宜家的一组新文案,既有对打工人的自我调侃,也有向身边人送去暖心鼓励。所以它在互联网被刷屏:
宜家的文案之所以总能出圈,因为它一直在说人话。用拟人的口吻去讲述真实的生活,以产品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一些轻松和支撑。
这些文案为顾客打开一个口子,去释放那些积累的压力。
所以别买产品。买情绪价值吧。想要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就需要赋予情绪价值,让消费者更好的触景生情。而情绪营销的底层逻辑:
用户情绪+社会情绪+营造情绪让用户更好地认知产品功能,从而进行消费和二次传播。
我们有一家烘焙店,它在包装盒上印着「小剧场」,内容直击当代年轻人的痛点。
而这样的产品,在漫画的连载下,顾客会一次又一次的复购,因为它在购买「产品」这个需求上,还增加了「能不能看到新的连载漫画」的需求。从而产品这款产品被持续复购。
中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玄学
第二个行业是以玄学为核心的疗愈行业。
在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并不乐观,尤其在一线城市之外,甚至连二线城市也难以普及。
现有的心理咨询行业基本上靠培训其他心理咨询师来维持收入,简直就是个「心理咨询内循环」。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一套更符合中国人心理的疗愈体系——玄学。
比起心理学上「自我接纳」的说法,大多数人更相信「我命里有此一劫,度过就好」。
相比建立什么「社会支持系统」,我们更愿意相信「我要多与贵人相交,避开小人」。
而那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学理论,似乎远不如「行善积德」来的真实和有效。
所以,你只要看看节假日各个庙宇里的人潮,或者高端商圈里那些以玄学疗愈为主题的小工作室,就明白了: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问题,但不知道怎么解决。
于是,有些人寻求发泄情绪的渠道,有些人则希望找到内心的平静。
那怎么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呢?这时,人们往往会寻求更大的力量,不管这个力量是什么,只要能给人一种安心感就行。
比如,一个朋友最近卖开光的手串给小学生,竟然卖爆了。为什么?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不盘串连作业都做不下去;没有佛祖的加持,考试都考不好了。
这些孩子们真的相信这些手串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压力。
以及不断涌现的寺庙咖啡、道观咖啡,背后都是玄学加持。小红书上的网友们分享说,周末的太极和八段锦公益课火得不得了,一放票,手快有手慢无,一分钟内名额全被抢光。
来上课的有律师、舞蹈学院的学生,还有程序员,他们穿上太极服,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有人练完太极后,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爽。
玄学已经成了一部分当代年轻人的处世哲学,去卧佛寺求「offers」,在灵隐寺买一把「扇有善报」的手工蒲扇,在永福寺「慈杯」咖啡馆喝一杯「拈花」。
喜欢玩梗的年轻人,当然拒绝不了有趣的灵魂和产品。比如在消费品领域上,许多商家都抓住了玄学的流量密码,如有赞商家东来也,它的手机壳都是「一鹿生财」、「黄金万两」等有着美好寓意的文案与图画:
开在写字楼里的工作室,正在抢占商场流量
第三个行业,是专门针对消费降级后中产群体的各种「小而精」服务行业。
比如,一个人经营的理发工作室,一年营收可以接近一百万,净利润竟然超过百分之七十。
再比如,一个居民楼里的美甲美睫工作室,可以养活至少五个从业人员,每人月均收入都能超过一万五。
还有那些藏在写字楼里的私人韩国服饰买手店,月流水能超过二十万,退货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做女装的都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些小工作室能赚到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产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中产阶层讲究品质和体验,过去可能会花大价钱去高档商场的服装店、美甲店、饰品店。但现在经济不好,大家被贷款和裁员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花钱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但有个问题是,人只要体验过好的东西,对次好的就很难接受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金轮效应」,或者咱老祖宗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特别是在美业这种一眼就能看出差别的地方,中产们自己虽然穷了,但是不想让自己变丑。所以,中产们开始找替代品——那些开在商住两用楼或写字楼里的小工作室。
这些经营美甲,美容,美体的小工作室通常是从大商场的品牌店独立出来的个人创业者,他们提供的服务还是那份品质,但价格却便宜了很多。
于是,大商场的门店变得冷清,而这些小工作室却变得门庭若市。
这些小工作室之所以能火起来,背后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懂得怎么跟顾客打交道。
你别看这些工作室没个显眼的门面,顾客可都是靠口碑和老顾客推荐,一个个拉来的。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和顾客的社交交流。
顾客们除了觉得这些地方价格实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里的服务更贴心。因为这些小工作室的老板们,他们得亲自上阵,跟顾客打交道,自然得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周到。
这些美业从业者,各个都是私域高手。他们会主动加顾客的微信(赚钱的生意,都是从「加个微信」开始,成为朋友后利润翻倍),时不时地发个问候,或者推送一些新服务、新优惠。
这些服务与优惠无需花钱去购买系统,用一台手机、一个微信账号、一个免费的小程序——有赞客多多Pro,就能去实现。你只需要在微信搜一搜搜索「客多多PRo」即可进入。
你可以用它给会员做储值,还能让你通过手机便捷地开展朋友圈营销、设计电子海报、发布吸引人的活动。
1、在微信录入新客户,备注客户偏好,员工可以记录客户每次到店的服务/消费情况:
就这样,你就能随时录入客户查询客户,根据客户备注和笔记了解客户喜好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2、将储值活动一键创建,支持微信转发客户线上直接充值:
3、直接把电子礼品卡进行创建,并一键发送给客户购买,而客户购买后,除了自己使用外,也能把卡片赠送给朋友:
你要相信,一张好看、有价值的礼品卡不仅让客户有面子,它也将成为你门店的宣传海报,让你在微信里实现活动曝光和老带新等场景。
4、在线上你还可以在有赞客多多Pro里创建「消费红包」,无论是给新客的,还是给老客的,都可以一键创建:
在有赞客多多Pro里,你可以把客户消费的每一笔订单、客户会员信息、经营数据等等,都能在微信里实现查看、管理。
这样一来,顾客感觉被重视,自然愿意回头再来。也正是客多多Pro,让这些小工作室的老板们可以在微信中,去获得客、经营、赚钱。
顾客们也不傻,他们能感受到这些小工作室的用心。在这里,他们不仅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这种感觉,在大商场里是很难找到的。
这些小工作室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对于顾客来说,他们找到了既能满足品质需求,又能适应经济现实的好去处。
最后说一句,别指望经济短期内会有大的起色,别干等着,得自己上。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抓住机会。毕竟,市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甚至还在缩水,想要分一杯羹,就得有胆量去争取,去抢那些别人不敢抢的份额。那些别人看不上的,或者不愿意去尝试的,可能就是你的机遇。